通用列表页
首页> >走进黄果树>人文地理>地质地理
“喀斯特”小常识
发布时间:2013-03-19 09:38 作者:超级管理员
字号: 分享:

       由于黄果树是喀斯特瀑布群,各种景观几乎都与“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现象有关,我们在导游过程中,将会频繁地使用“喀斯特”这个岩溶地貌学的专用名词。它源于欧洲前南斯拉夫洛文尼亚共和国具有碳酸盐岩溶地貌典型特征的伊斯特里亚半岛。早先意大利人将这种地貌称为“Carst(即喀斯特)”,之后英文著作沿用此名,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靠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所谓“喀斯特”作用,就是一种碳酸盐岩岩溶作用,是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岩(石膏、硬石膏等)和卤化物岩(岩盐等)等可溶性岩石在水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作用下发生的风化、搬运、堆积与沉积现象,是由流水“雕琢”、塑造出来的千姿百态的地上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来加以粗浅的表达:
        CaCO3+CO2+H2O→CaCO3+H2CO3→Ca2++2HCO
同理,白云岩中碳酸钙、镁被水溶解:
         CaMg(CO3)2+2CO2+2H2O→Ca2++Mg2++4HCO3
当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或水流流态发生改变时,水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CaCO3)或碳酸钙、镁(CaMg(CO3)2)析出并沉淀下来,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现象。当然,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十分复杂,尚有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岩性等),水文因素(地面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运动强度,补给状况等),气候因素(降水量、气温、气压等)、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产生的各种有机酸等)等。
       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在范围达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成因有别、风格迥异、白媚千娇、绚丽多姿的众多瀑布组成了一个喀斯特瀑布群。著名大瀑布共有十六个之多,如总高316米的滴水滩瀑布,顶宽105米的陡坡塘瀑布,滩面逶迤达350米的螺丝滩瀑布,柔媚姣美的“银链坠潭“瀑布等;还有50多处跌水飞泉,70多处钙华滩坝,20多处水泊滩潭和特异巨型天生桥及桥上石林、水上石林;16个业已考察或开发的著名洞府迷宫和犀牛潭峡谷、三岔河峡谷、关脚大瀑布峡谷及有着众多历史人文遗迹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坝陵河峡谷等四大峡谷……景区内峡谷飞瀑与暗河溶洞和天生桥与水、旱石林及大规模三叠纪海陆变迁遗迹等特异的地质景观,同亚热带苍郁蓊翳、生机盎然的奇花异木群落和丰富多姿的人文景观及民族风情紧密融合,构成了一个彩色纷呈、美不胜收的亚热带喀斯特风光大画廊,素来享有“喀斯特瀑布王国”、“喀斯特瀑布博物馆”、“世界喀斯特精品”之美称。
       来黄果树游览的人不禁会问:大自然为何会如此偏爱这一方水土,竟在打邦河流域沿线高度集中地造化出中国和世界喀斯特风光长卷上独领风骚的一连串喀斯特水文地貌景观?人们也一定很想知道,这些非凡的“天赐瑰宝”的形成原因,并对它们的未来作出一些预测。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