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久前在儒林路边看到安顺的未来城市规划图,精致漂亮,一眼看上去与江南小镇已无二差。感慨之余,也忍不住怅然,现在的安顺越来越繁华,还会有人记住曾经那个静谧悠闲的西南老城吗?
每个时代都有奇特的地标建筑
黑白照片下
蕴藏的是过去的沧桑与现在的辉煌
历史的天空下
如今这座城市已然迅速崛起
即便是如今的样子都是看一眼少一眼
熟悉的老街小巷都渐渐消失
无人提起
也只能靠着这些老照片
才能模糊的拼凑出从前的安顺
安顺旧时风貌
在后方修整的抗日将士与援华的美军官兵在黄果树大瀑布留影。
王若飞故居。王若飞(1896-1946),幼年原名大伦,小名运笙(运生)、荫生,号继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参加革命深入敌后化名黄敬斋。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共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西秀山。位于城西南角(今新大十字),山颠石塔,曰“文笔塔”,建于元泰定三年(1346年),山下有寺,名“圆通寺”,是安顺元代三大建筑之一。《安顺府志》云:寺后文笔,前贤建以培风水者也。西秀山石塔旧时为安顺郡域八景之一,曰“笔锋耸翠”。
钟鼓楼。位于老城大十字正中,元时建,明末毁,乾隆三十三年重建,道光元年补修,光绪年间更名“鼎甲楼”。楼上、中两层祀文昌、魁星像。钟鼓楼宏伟壮观,旧时为安顺郡域八景之一。
顾府街。东街小十字以南,相传明初都指挥使顾城之府第于此街,故名。因“顾”与“过”音近,被乡人呼为“过府街”,习以为常。
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坐落于城东北之黉学坝, 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经明、清两朝累次复建增修,遂臻完备。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
炮台街。位于北大街以东,向西正对提督府,街口设有炮台,提督出入,于此放炮,街即以此得名。
东街小十字以北儒林路中间有桥,名三元桥,俗称新桥。由街口至三元桥一段俗称“铜匠街”,旧时有铜匠铺,故名。由三元桥至水洞街口一段,清时于此试武童弓马,得名“大箭道”。国民党“一门三中委”之谷氏旧宅位于此段街上。
大龙井。在城内北隅西门河旁,“源远流长,味极甘美,城中泉品此为第一”。道光十二年,武举倪北雄倡修石栏设门,井后石碑坊留有胡寿松先生“井养不穷”碑文。旧时,有人将此名泉与西湖龙井媲美,留下“抛得杭州未能去,桔肠恬触井眉名”的佳句。
同知巷。东大街上段以南,相传有某同知曾居于此街,故名。
落虹路最早叫“落魂路”,乍一听名字挺瘆人的,其实是因为在晚清至民国年间,这里是“暗娼”的集中之处,常有嫖客说“从那经过魂都被勾走了”,故有人将此地称为“落魂台”,又称“望春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取名“自新路”,后来才更名为“落虹路”。
源于此段中部南端有井二眼,取曰“双眼”而名。双眼井一街南端俱临贯城河,河岸有石栏围护,不宜建房,居民俱傍北端造屋,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街。
谷氏故居。谷正伦,其弟谷正纲,三弟谷正鼎。他们从青年时代就努力奋进,早在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会议上,都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谷氏一门三中委”成为当时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三兄弟同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别以为这就是老安顺的全貌了
安顺多得是你没见过的样子
从城市一角到乡野田间
不知道要多少老照片
才能完整拼出一个旧安顺
历经数年
安顺已变了模样
这些老照片成了唤起过去记忆的钥匙
昔日的场景虽然已成为过去
但安顺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却丝毫不减
比任何人都热切的希望它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内容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